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二十一章 芯片测试1(1 / 2)

王泽面对的麒麟1号拥有365个触点,他耗费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最终成功将所有触点连接。

接下来,他将环氧树脂滴注在芯片之上,这不仅隔离了密集的金线,还对芯片起到了固定和保护的作用。

经过上述步骤,一块芯片才真正地完成了制作。王泽将芯片交给刘老,心中的紧张终于得到释放,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随着芯片被封装,实验室内的气氛达到了顶点。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终的测试结果。这不仅是对王泽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团队的考验。

“刘老,幸不辱命,芯片完成了!”

刘正阳接过这块芯片,手都不禁有些颤抖。梁永德也加入了审视这块芯片的行列,两人共同细致地观察着。

“王泽,这芯片是怎么测试的?”

“呵呵,刘老,我早就准备好了。”

王泽先生在刘教授的询问下,展现了其准备周全的芯片测试。

他队展示了一款专门设计用于芯片检测的电路板,该电路板核心配置为双列直插式插座,以容纳待测芯片。

王泽随后将待测芯片插入电路板,进而利用软盘导入事先编写的初始化代码。

电路板通电后,其设计的四个按钮和对应的四个蜂鸣器将进入工作状态,每个按钮与一个蜂鸣器的对应关系使得按下任一按钮时,相对应的蜂鸣器会发出响应声音。

经过王泽的一系列操作检验,按钮与蜂鸣器的交互反馈未显现任何异常,表明电路板的功能完整性和芯片的性能表现均达到了预期标准。

刘老回忆以往。

1956年3月,在新中国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计算机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四项紧急措施”之一。

同一时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同时派人向苏联取经。

1958年,在“立足国内先仿制,后自行设计”的原则下,中国仿制苏联M-3大型计算机的103机研发成功,每秒运算速度1500次,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

1960年,夏培肃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并交付给当时尚在北京的中国科技大学使用,这也是我国高校的第一台科研计算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面世;同年,复旦研发出采用机器语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